如果對於通用設計或全方位設計(universal design)這個名詞不陌生的話,

那麼在1998年時也悄悄的將這個UD原則用應在課程與教學環境上,形成全方位學習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

主要是由CAST這個國家補助的研究機構來做研究與推廣,

最近2015年 Hall 等人在學習障礙季刊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相關研究,

應用全方位設計原則(UDL)的科技閱讀器(startergic reader)結合課程本位評量(CBM)來改善閱讀理解教學環境。

 

以下作簡單的摘要

 

首先簡略的回顧一下UDL的相關文獻與研究

從Meyer & Rose (1998)架構起UDL三個主要原則 (有興趣者可上CAST.org查看),

到之後Dalton等人(2011)應用多表徵的原則(UDL原則一)創造E化文本,成功提升五年級學生的學習表現;

還有 Coyne等人(2012)應用UDL原則二(多元表達)在數位的閱讀環境中,發現認知重度的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表現比傳統的環境還要好(ES=1.44);

而Roseth等人(2008)本身發現UDL的第三原則,也就是多元參與的原則,學生的興趣、持續的努力與堅持,以及自我管理等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因此,透過個別檢視UDL原則的應用,發現UDL確實是可能協助不僅普通學生,且包含特殊需求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

第二段文獻探討課程本位評量(CBM)的研究,CBM其實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是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表現,且可以協助老師做正確的教學決定。

因此本研究嘗試利用CBM融入在監控學生的學習表現。

第三段討論到交互教學法,因為許多閱讀理解策略研究也證實交互教學法是一種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表現的策略,

因此,此研究的UDL科技閱讀環境也將交互教學策略納入閱讀環境中,試圖透過代理人agent來教導學習者學會交互教學的理解策略。

最後一段,闡述本研究除了立基於上述三個理論之外,並建基於社會文化理論(socialcultural theory)。

 

 

主要的研究問題

一:同樣使用UDL的科技閱讀環境,配合使用線上的CBM或是傳統非線上的CBM,哪一種會比較有效對於所有的學生或是學障生是比較有效的提升閱讀理解方法?

註:線上或非線上的差別在於,線上是由電腦自動計算與圖示學生的成績表現,而非線上則是由老師計算及手繪學生的學習表現。

二:使用科技閱讀環境的線上CBM,是否比較可以提升教師有效的訊息來做教學上的決定?

 

參與研究者

1.總共14個班級(248個學生,包含64位LD、11位ADHD、其他身體健康問題有8位、符合504法案的有8位),

  分成兩大組,兩組學生皆使用UDL數位閱讀環境,但一組有使用線上CBM,另一組則使用傳統CBM。

2.共有10個教師參與此研究。

 

 

研究結果

首先回答第一個研究問題,同樣採用UDL的數位閱讀環境,差別只在於CBM應用的方式。

(註:此研究的CBM監控的表現有閱讀流暢度、克漏字填空、交互教學閱讀理解策略,可惜這些資料並未呈現在結果中,我猜可能又寫成另一篇文章發表了吧 !)

研究者將資料分成兩個階段分析,第一階段是觀察所有學生的教學介入和教學後的閱讀理解前後測成績,

(前後測使用同一份閱讀理解標準化測驗,註:此方式在研究設計上無法避免練習之偏誤)

發現結合UDL數位學習環境,不管是線上CBM組或是傳統CBM組,兩組學生在後測表現上均顯著高於前測的成績(p<.05)

第二階段則單獨抽出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前後測的表現做分析,結果發現雖然都使用DUL數位學習環境,

但是結合採用線上CBM的學障生後測成績有明顯比前測高(P<.05),但使用傳統CBM的學障生在前後測上卻沒有顯著的差異。

第二個研究問題,使用線上CBM的教師(5位),在觀察學生資料的次數有372次,設計教學介入有67次,調整學生支持有86次

而使用傳統CBM的教師(5位),觀察學生資料的次數有105次,設計教學介入有12次,調整學生支持有2次。

兩組老師的改變上有可以看出來在觀察學生資料或是設計教學介入上的次數有蠻大的差距。

 

comment

首先,針對研究結果,使用UDL的數位科技學習環境,不論是一般學生或是學障學生,都可以提升閱讀理解表現。

尤其又結合CBM的方法,更能即時監控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老師做教學調整上的參考。不過此篇研究雖比較不同CBM的方式,但卻沒有呈現CBM的監控資料,確實是有點奇怪。

就如之前文獻探討呈現,UDL和CBM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方式,照理來說應該所有的學生包含學障生,在不管任何condition之下,應該都可以有效提升其閱讀理解表現。

且此研究為何僅有學障生使用UDL數位閱讀環境配合傳統CBM的學生在前後測上沒有顯著差異。在文中並未特別提出討論,僅有提到因為此研究的混淆變項太多難以控制。

因為在過去不論是使用交互教學法或是傳統非線上CBM,都可以提升學障生閱讀理解表現的研究也是有的,但為何在此研究中前後的表現卻沒有差異呢! 

這之間的討論,如果作者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說明或解釋應該會更好。

不過確實使用UDL作為教學實驗研究,要控制的變項太多,但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這樣的一個提供彈性數位閱讀環境平台又結合監控學生學習表現的線上環境,

可以激勵老師自己依照學生不同需求量身訂製個別化的介入方式,確實是個振奮人心的研究結果。

 

文獻來源

Hall, T.E., Cohen, N., Vue, G., & Ganley, P. (2015). Addressing learning disailities with UDL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reader.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38(2), 72-83. DOI:10.1177/073194871454437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62North Latitude 的頭像
    62North Latitude

    Chunhan's Blog

    62North Latitu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